所以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的《经部》对二者的区别有一个特别的说明:训释《大学》《中庸》者,《千顷堂书目》仍入‘礼类,今并移入《四书》,以所解者《四书》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非《礼记》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。
但德目的意义实不能尽孔子心目中的仁之根本意义,亦即不能使我们了解仁之深远的意义,丰富的意义。后来宋明儒者即环绕此中心而展开其义理。
但依基督教,耶稣之人的身分或地位,是偶然的。「道路」一词就是指导精神生活之途径。故天道运至此,就在此起作用,运至彼即在彼起作用。从悱恻之感看,觉就是生命不僵化,不粘滞,就是麻木不仁的反面意义。由此转而为宋明儒的「气质之性」。
依此,我们可说:文化生命之基本动力当在宗教。此与基督教及佛教另开日常生活之轨道者不同。仁祖以清静无为之道持盈守成,四十二年终始如一,盖得烹鲜之说而躬行之耳。
当此之时,天下不一日而无事,思慕文景不得复得,然则黄老亦何负于天下哉。故曰若使人畏死而为奇者,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也。臣曰:古之圣君当大有为之时,或创业或革弊,不免有所烦也。从宋太祖的施政实践来看,黄老思想确实有明显体现。
无成势,无常形,故能究万物之情。张知白曰:陛下留意于此,乃治国清静之道也。
若以治体为宗,则用常道为上矣。据王彬的研究,在王禹偁现存的18篇律赋中,明显受黄老思想影响的有《崆峒山问道赋》《橐籥赋》《圣人无名赋》《君者以百姓为天赋》等,如《崆峒山问道赋》云:我国家尚黄老之虚无,削申商之法令。一、皇帝崇尚黄老 赵宋政权建立之初,社会经济遭到重大破坏,国家亟需休养生息,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十分契合社会及最高统治者的需要,宋太祖、太宗和真宗也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,崇尚黄老之治。而王安石解《老》是很有黄老意味的,其学派中的王雱、吕惠卿老学中的黄老思想则更加明显。
陈瓘为官公直,富有才识,时人称其谏疏似陆贽,刚方似狄仁杰,明道似韩愈。8由此可见,宋太宗是一位深谙黄老之道的皇帝。如张其凡先生指出,太祖时期的黄老之治,主要表现在完备和改革各种制度上,以造成可因之势,从而实现无为而治。仁祖皇祐四年谓辅臣曰:朕临御以来,命参知政事多矣,其间忠纯可纪者,蔡齐、鲁宗道、薛奎而己,宰相王曾、张知白皆履行忠谨,虽时有小失,而终无大过。
34而宋徽宗完成《老子》御注不久,朝散郎新知兖州王纯便奏:乞令学者治《御注道德经》,间于其中出论题。迁之论大道也,先黄老而后六经,岂非有见于此而发哉。
41 王利器:《水浒全传校注》第10册,石家庄: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9年,第3937页。4《宋史》赞太祖务农兴学,慎罚薄敛,与世休息,迄于丕平,5的确有据可依。
用道来指导治身治国,这是黄老的一贯之旨。合则浑,离则散,盖道德者仁义礼之大全,而仁义礼者道德之一偏。由于黄老思想渗入到了科举,自然也就影响到文学领域。其为术也,与时迁移,应物变化,无所不宜。2 相关研究成果有:张其凡:《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》,邓广铭等主编:《宋史研究论文集》,郑州:河南人民出版社,1984年;唐兆梅:《略论宋初的黄老思想》,《中州学刊》1991年第1期;李华瑞:《宋初黄老思想三题》,《河北大学学报》1995年第3期;王彬:《宋初的黄老思想与律赋》,《济南大学学报》2017年第5期等。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老子之道,认为其书与儒学相悖,而实际上,《老子》堪称治世要典,乃皇王之宗。
赋中的我后指宋太宗,王禹偁称赞了太宗推尊的黄老之治。据载: 上闻汴水辇运卒有私货市者,谓侍臣曰:幸门如鼠穴,何可塞之,但去其尤者可矣。
据《昭语》载: 臣尝谓自三代以降,善治天下者无如孝文,然其术出于老子,故仁祖于老氏也取其简约,而神考之于汉文也,谓无间然。不过,相对于前朝诸帝,徽宗虽仍然有黄老之意,却无黄老之治,政治上以失败而告终。
又不可守地不变,将运刚健则与阳同波,所覆至公,是法天也。34 参见王彬:《宋初的黄老思想与律赋》,《济南大学学报》2017年第5期,第73-78页。
……此与政和御注不无关系。吾为胶西守,知公之为邦人也,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,慨然怀之,师其言,想见其为人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句,原文作善者吾亦善之,不善者吾则不善之,句意不通,据《老子》经文改。吕惠卿也认为《老子》是一部可供治世的经典,其所著《道德真经传·序》云:曹参师于盖公而相齐国,孝文传之河上而为汉宗,仅得浅肤,犹几康阜。
故曰九经浩浩,不及二篇之约也。陈瓘又记: 韩绛言:林献可遗其子以书抵臣,多斥中外大臣过失,臣不敢不以闻。
伐辽战争遭到重创以后,宋太宗开始真正落实黄老之治。虽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未得黄老要旨,但可能的情况是王安石的老学思想与其变法实践并未保持一致,或者说,王安石没有把黄老之学用好。
道法自然的要旨在于以自然之道治国,而不是去探求其中的玄理。在用人上,太祖重用忠厚、通吏道的文臣,目的是刑德并用,使法制得以贯彻执行,社会能遂其自然,从而实现无为而治。
与常见的哲学诠释不同,显然这是一个从黄老角度作的注解。三、思想界流行黄老 在北宋,不仅君臣上下崇尚黄老的情况突出,思想界也流行黄老。宋元丰二年(1079)中进士甲科,授官湖州掌书记,签书越州判官,迁明州通判、太学博士、秘书省校书郎。契丹其主称天,其后称地,一岁祭天不知其几,猎而手接飞雁,鸨自投地,皆称为天赐,祭告而夸耀之。
吕蒙正曰: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,小人情伪,在君子岂不知之,若以大度兼容,则万事兼得。狂夫言之,贤者择之,古之道也。
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十记载: 真定苏澄善养生,为道士,居隆兴观,唐、晋间数被召,皆疾辞不赴。而宋仁宗不仅对黄老同样推崇,并且更加自觉,为政效果也更好,在位期间被时人及后世称为太平之治,故宋仁宗才是北宋崇尚黄老最有代表性的皇帝。
臣三复圣训,因考王曾、知白之所以见重于仁祖者,盖能以清静之术助无为之化,所谓大而可纪者,其在兹乎。31《中华道藏》第10册,第635、582、314页。
评论留言